2024年TIPA國際研討會「專利侵權訴訟攻防與技術爭點之審理程序」:專利侵權訴訟攻防與技術爭點之審理程序-德國及歐洲經驗

 

主講人:

(1) Tobias Pichlmaier, Legally Qualified Judge at the Unified Patent Court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Local Division Munich) / 

Presiding Judge at the Higher Regional Court Munich

紀錄:林彥余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國際法組一年級

​​​​

壹、技術專業在專利侵權與有效性爭議中的角色

       專利訴訟中,技術專業的涉入對於有效處理爭議至關重要。技術專業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專利侵權訴訟和專利有效性爭議中。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技術專業知識能夠幫助法官和律師正確理解專利主張的技術屬性,並分析被控侵權產品的具體技術特徵是否與專利主張相似或重疊。而在專利有效性爭議中,技術專業知識則協助判斷現有技術的範圍和程度,並評估專利主張是否在技術上有獨創性或進步性。綜合而言,專利訴訟過程中,無論是理解專利本身的技術性質、分析涉案的具體技術細節,還是解讀現有技術文獻,皆需要技術專家或法官本身的技術背景來支持,以確保訴訟能以正確的技術基礎為依據作出裁決。

貳、德國專利訴訟的技術糾紛處理

(一)法官的雙重資格需求

       在德國專利訴訟中,法官的技術和法律雙重資格尤為關鍵。根據德國《司法法》(German Judiciary Act)第5條和第120條的規定,法官參與專利訴訟時需具備法律或技術的特定資格,並經由國家相關機構認證。德國聯邦專利法院(Federal Patent Court)目前有94位法官,其中53位具備技術資格,41位具備法律資格。此資格設置保證了法院在處理專利技術糾紛時擁有足夠的專業技術支持,使得法院能夠在法律規範與技術現實之間達成平衡。

(二)專利上訴委員會的組成要求

       德國專利訴訟法庭的組成依據德國《專利法》(Patent Act (Germany))第67條進行調整,針對涉及專利上訴案件的審理,專利上訴委員會至少包含一名具有法律資格的成員和兩名技術資格的成員,以確保每一個專業領域在審理過程中得到充分考量並被準確判定。

參、統一專利法院(Unified Patent Court)的技術糾紛處理

(一)統一專利法院的法官資格標準

       統一專利法院採取了全面的法官資格標準,以應對跨國專利訴訟中的技術糾紛需求。該法院擁有110位法官,其中35名具法律資格,75名具技術資格。依據統一專利法院協定,具備法律資格的法官需符合各締約國對司法官任用的基本資格,而具備技術資格的法官則須擁有技術學位,並具備專利訴訟所需的民法知識。如此設定的目的是在專利案件中,既能有效運用技術專業知識,也能進行準確的法律分析。

(二)統一專利法院的證據處理程序

       統一專利法院允許當事人提交多種證據形式,包括書面證詞、專家意見、現場檢查及實驗數據等。根據案件需求,法官可主動任命專家,以協助處理技術性特別複雜的案件。由於統一專利法院處理的是具有跨國性質的專利糾紛,因此該法院特別重視專家證據的準確性與公正性,以達到保護專利權益和保障技術進步之間的平衡。

肆、結語-技術與法律專業的結合在專利訴訟中的重要性

       在專利訴訟中的技術糾紛處理上,法律的判斷需與技術專業知識的支援相結合,以確保每一項專利訴訟都能在專業技術基礎上得到公正裁決。現代的專利訴訟不僅要求法官具備法律知識,還需掌握技術背景的基礎概念,或依賴具備專業技術的專家提供意見。專利糾紛的處理過程中,法院需靈活運用技術專家的意見,並有效調解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既保障專利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保護被告方的合理利益。此外,無論是在德國的專利訴訟實務中還是統一專利法院的跨國訴訟架構中,技術與法律專業的結合已經成為專利訴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專利訴訟的目的在於公正地判定專利權的邊界,並確保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在合法框架內進行。

主講人簡介

姓名:Tobias Pichlmaier

現職:

Legally Qualified Judge at the Unified Patent Court(Court of First Instance, Local Division Munich)

Presiding Judge at the Higher Regional Court Munich

-------------------------------------------------------------------------------------------------------------

本篇文章著作權歸屬撰稿人,其內容與見解不代表智慧財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