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TIPA國際研討會「專利侵權訴訟攻防與技術爭點之審理程序」:專利侵權訴訟攻防與技術爭點之審理程序-臺灣現況與檢討(引言)

 

引言人:

張哲倫 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

紀錄:林彥余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國際法組一年級

​​​​

壹、專利侵權民事訴訟中的職權探知

(一)職權探知在專利侵權訴訟中的爭點

       在專利民事訴訟中,職權探知化可能導致訴訟程序的公平性問題。當法官超出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範圍,自行在判決中採納其他證據(如案中法官採用乙證1的化合物C,而非雙方辯論所及的化合物A與B)時,可能違反當事人的程序權利,並影響訴訟的透明性。這樣的職權探知行為是否合理,是專利訴訟中重要的探討議題之一。

(二)專利行政訴訟的經驗對民事訴訟的啟發

         在行政訴訟中,職權探知具有法律基礎,但實務上仍審慎運用。例如在專利舉發審查過程中,專利專責機關可依職權調查未提出之證據,但必須給予專利權人答辯的機會。這種程序保障的觀點可應用於民事訴訟,以確保當事人的權利受到適當保護。

 

貳、民事訴訟中職權探知化的挑戰

(一)法院職權探知的潛在風險

       民事訴訟中並無職權探知的法律基礎,但實務上法官經常會積極適用。例如在證據保全程序中,法院可能已經將「本案勝訴可能性」納入考量,超越了保全程序的原本範疇。這樣的行為帶來的風險在於,民事訴訟追求的是當事人之間的公平性,而非單純的「真實發現」。

(二)職權探知與公平性之間的平衡

       職權探知化雖然能有助於發現真相,但在民事訴訟中可能會使法官過度干涉當事人的攻防過程。民事訴訟的核心價值在於保障雙方的程序權利,因此,應考慮限制職權探知的適用範圍,避免影響訴訟的公平性。

 

參、結語

       張哲倫律師提出質疑,民事訴訟是否應當更加強調當事人間的公平,而非追求「真實發現」的職權探知化。職權探知若過度使用,可能影響當事人之間的公平性,也引發程序保障的挑戰,因此應在立法及實務中審慎運用,以確保訴訟程序的正當性。

與談人簡介

姓名:張哲倫

現職: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

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法學碩士 (2005)

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碩士 (1998)

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士 (1995) 

-------------------------------------------------------------------------------------------------------------

本篇文章著作權歸屬撰稿人,其內容與見解不代表智慧財產局